跳转到内容

伪鳄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伪鳄类
化石时期:249–0 Ma
伪鳄类的代表种类: 隆鳄(属于坚蜥目)、长吻鳄(属于鳄目)、蜥鳄(属于“劳氏鳄目”)、佩德弋鳄(属于喙头鳄亚目)、彻纳恩鳄(属于森林鳄科)和达克龙(属于海鳄亚目)。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纲 Reptilia
演化支 真爬行动物 Eureptilia
演化支 卢默龙类 Romeriida
亚纲: 双孔亚纲 Diapsida
演化支 新双弓类 Neodiapsida
演化支 蜥类 Sauria
演化支 主龟龙类 Archelosauria
下纲: 主龙形下纲 Archosauromorpha
演化支 鳄脚类 Crocopoda
演化支 主龙型类 Archosauriformes
演化支 真鳄脚类 Eucrocopoda
演化支 镶嵌踝类 Crurotarsi
演化支 主龙类 Archosauria
演化支 伪鳄类 Pseudosuchia
Zittel, 1887
演化支

见正文

异名
  • 鳄型踝关节类 Crocodylotarsi
    Benton & Clark, 1988

伪鳄类(学名:Pseudosuchia)是脊椎亚门蜥形纲主龙形下纲中的两个主要演化支之一。与同为主龙类鸟颈类相比,伪鳄类的头骨通常十分厚重,口鼻部长而狭窄,颈部短而强壮,身体通常由两排或更多排的鳞甲保护,四肢的结构介于爬行动物典型的向两侧延伸和恐龙鸟类哺乳类的体下直立四肢之间(虽然恐龙和鸟类与哺乳类的姿态不同)。伪鳄类主龙的体形大多数相当大,可达3米甚至更长。

在2011年之前,伪鳄类经常被非正式称为“镶嵌踝类主龙”,2011年的一项研究[1]提出镶嵌踝是由伪鳄类保留的原始特征。所以镶嵌踝类现在指的是更广泛的演化支,包括植龙目、伪鳄类和鸟跖类(鸟颈类主龙)。尽管Pseudosuchia的意思是“假鳄鱼”,但这是不恰当的名称,因为真正的鳄鱼就是属于伪鳄类。

演化

[编辑]

伪鳄类主龙似乎在三叠纪早期(奥伦尼克阶晚期)出现,到三叠纪中期(拉丁阶)成为陆地肉食性优势动物。牠们的全盛期是三叠纪晚期,在这时代牠们分为直立四肢的劳氏鳄科植食性带有装甲的坚蜥目、大型狩猎动物波波龙科、小型敏捷的喙头鳄亚目、还有其他族群。

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中,所有大型的伪鳄类主龙绝种,而恐龙继承牠们的陆地优势动物地位。只有小型的喙头鳄亚目原鳄亚目存活下来。

随者中生代前进,原鳄类演化得更像典型的鳄鱼,当恐龙称霸于陆地的时候,鳄形超目繁盛于河流、沼泽、海洋,比现代鳄鱼更具多样性。

白垩纪末灭绝事件发生时,情况被翻转了,大部分鸟颈类主龙灭亡,只有鸟类继续存活,虽然鳄形超目在白垩纪末灭绝事件的损失并不重,但在新生代越来越冷的气候趋势下,鳄形超目的许多演化支因此灭绝。

现在仅现存二十多种的鳄目是伪鳄类主龙中仍然存活的唯一一支。

下级分类

[编辑]

伪鳄类包括以下分类:

  • †属 Benggwigwishingasuchus
    • Benggwigwishingasuchus eremicarminis Smith, Klein, Sander & Schmitz, 2024 [2]
  • †属 Dasygnathoides Kuhn, 1961
  • ?†植龙目 Phytosauria
  • 鸟鳄科 Ornithosuchidae
  • 鳄类 Suchia
    • ?†属 Koilamasuchus Ezcurra, Lecuona & Martinelli, 2010
      • Koilamasuchus gonzalezdiazi Ezcurra et al., 2010
    • ?†掠食者鳄属 Nundasuchus Nesbitt, Sidor, Angielczyk, Smith & Tsuji, 2014
      • Nundasuchus songeaensis Nesbitt et al., 2014
    • 雷留图龙属 Revueltosaurus
    • 提契诺鳄属 Ticinosuchus
    • †科 Erpetosuchidae
      • †属 Erpetosuchus Newton, 1893
      • †属 Pagosvenator Lacerda, França & Schultz, 2018
        • Pagosvenator candelariensis Lacerda et al., 2018
      • 帕林顿鳄属 Parringtonia von Huene, 1939
    • 股薄鳄科 Gracilisuchidae
    • 坚蜥目 Aetosauria
    • 副鳄形类 Paracrocodylomorpha

研究历史

[编辑]

在1887到1890年之间,Karl Alfred von Zittel创造伪鳄类这名词,包括三类(两个坚蜥类Dyoplax)外表类似鳄鱼,但实际上不是鳄鱼的动物。所以命名为“假的鳄鱼”。

在20世纪中期,像是阿尔弗雷德·罗默(Alfred Sherwood Romer)的《Vertebrate Paleontology》与埃德温·尔伯特(Edwin H. Colbert )的《Evolution of the Vertebrates》,伪鳄类是槽齿目中的一个亚目。Zittel命名的坚蜥类被放置在它们本身的亚目里。埃德温·尔伯特以小型主龙类做为范例,例如兔鳄黄昏鳄,两者在当时都被重建成像是兽脚亚目的二足动物,这些动物当时被推测是后来所有主龙类的祖先。伪鳄类后来却成为槽齿目中,所有不被列入其他三个亚目的物种的集中分类。甚至沙洛维龙长鳞龙都曾被认为是伪鳄。

在当时的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中,伪鳄亚目被认为是并系群集合,所以是无效名称。有些研究人员,例如嘉克斯·高斯特(Jacques Gauthier)与凯文·帕迪恩(Kevin Padian),曾经尝试以亲缘分支分类法将伪鳄亚目定义,成为鳄鱼祖先与其后代(包括鳄鱼,使得伪鳄类这名词有些古怪)的单系群。这些定义包括:“鳄鱼,与所有血缘较亲近于鳄鱼,而较不亲近鸟类的主龙类”(高斯特与帕迪恩)、“仅存的鳄鱼,与所有血缘较亲近于鳄鱼,而较不亲近于鸟类的主龙类”(高斯特, 1986)、还有近年的“主龙类中包括鳄鱼而不包含鸟类的最大演化支”(赛里诺, 2005)。根据这些定义,伪鳄类成为鸟颈类主龙的姊妹分类单元,而与镶嵌踝类主龙的范围相近。

在1988年,麦可·班顿(Michael Benton)与Julia Clark提出一个新的定义:包括劳氏鳄科坚蜥目。但是这劳氏鳄科与坚蜥目之间、以及与其他主龙类的关系是有争论的,所以这演化支是无效的。

保罗·塞里诺(Paul Sereno)反对伪鳄类这名称,而伪鳄类并不常用到。赛里诺创建的镶嵌踝类主龙在2011年之前更常被用到。镶嵌踝类主龙是个节点定意的演化支,包含植龙目坚蜥目劳氏鳄目鳄形超目等类群。镶嵌踝类主龙、伪鳄类的范围有许多重叠,而镶嵌踝类主龙是2011年之前的较常用名称[3]。在2011年,有研究人员试图提出伪鳄类的新定义,将植龙目排除于伪鳄类之外。根据这个定义,镶嵌踝类主龙包含伪鳄类。伪鳄类的范围较小,也与最初定义有很大不同[1]

研究还提出镶嵌踝类 (Crurotarsi)不仅包括伪鳄类和植龙目,还应当包括鸟类,非鸟恐龙翼龙[1]由于许多最近的研究支持这项研究的结论,所以现在常用伪鳄类(Pseudosuchia)。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Nesbitt, S.J. The early evolution of archosaurs: relationships and the origin of major clades (PDF).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11, 352: 1–292 [2012-03-31]. doi:10.1206/35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7-01). 
  2. ^ Nathan D. Smith, Nicole Klein, P. Martin Sander and Lars Schmitz. 2024. A New pseudosuchian from the Favret Formation of Nevada reveals that Archosauriforms occupied Coastal Regions globally during the Middle Triassic. Biol. Lett. 2020240136. DOI: doi.org/10.1098/rsbl.2024.0136
  3. ^ Brochu, C.A. Synonymy, redundancy, and the name of the crocodile stem-group.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997, 17 (2): 448–449. 
  • Benton, MJ & JM Clark (1988), Archosaur phylogeny and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Crocodilia in MJ Benton (ed.), The Phylogeny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Tetrapods 1: 295-338. Oxford, The Systematics Association
  • Gauthier, J., 1986. Saurischian monophyly and the origin of birds. In: K. Padian, ed. The Origin of Birds and the Evolution of Flight. Memoirs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8. pp. 1–55
  • Gauthier, J. and K. Padian, 1985. Phylogenetic, functional, and aerodynamic analyses of the origin of birds and their flight. pp. 185–197 In: M.K. Hecht, J.H. Ostrom, G. Viohl and P. Wellnhofer, eds. The Beginnings of Bird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Archaeopteryx conference; 1984; Eichstätt, Germany. Eichstätt: Freunde des Jura-Museums. pp. 185–197.
  • Senter, P. 2005. Phylogenetic taxonomy and the names of the major archosaurian (Reptilia) clades. PaleoBios, v. 25, n. 2, p. 1-7.
  • Sereno, P. C. 2005. Stem Archosauria—TaxonSearch [version 1.0, 2005 November 7]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